前言
“没有强度就没有体育!没有强度就没有健康体质!没有强度就没有大众健康!没有强度就不可能成为体育强国!”这是朱为模教授于2017年多起长跑猝死案例后提出的观点,同时他还提出了“强度体育,中国需要你”的口号。如今,4年过去了,回首朱教授的“强度体育”,不出意外的发现,“强度”依然是当下体育锻炼过程中不那么被重视的指标。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并明确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如今,在中小学生的假期里,体育家庭作业已成为“标配”。除此之外,7月,国务院出台了重磅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一步步落实,使得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种种文件表明,现如今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已经有了基础的保障。但运动强度是否到位?阳光体育的“阳光”是否真正撒到了操场的每一个角落,洒向了每一分钟?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探讨何为强度体育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体育?体育,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指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由此可见,体育具有“增强体质”这一基本目的,而“强度体育”则是保证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之一。所以,何为强度呢?以科学公式表述:当运动时人的心跳达到最高心率的50%~70%时,便是中等强度,若为70%~85%,则是大强度。最高心率=220-年龄。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判定强度,可以以一下标准来衡量:中等强度——呼吸、心跳加快,微微出汗。高强度——呼吸急促,心跳明显加快,出汗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