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规划师为解决高密度城区人们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而创造的新公园类型。不同于造价昂贵、选址困难的大型中央公园,口袋公园多利用高密度城区的碎片化用地进行建设,来满足社区居民及都市白领就近运动及休憩的需求。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开展,公众对公共体育活动场地的需求逐步上升,政府也着力构建15min健身圈。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国发﹝2016﹞37 号),提出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达到1.8m2,并合理运用公共绿地等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在城市中,口袋体育公园这类紧凑型体育场所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Vest-pocket Park),最早由景观设计师罗伯特·泽恩于1963 年5月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其原形是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MidtownPark),或称口袋公园系统。口袋公园一般规模较小、选址灵活,呈离散性分布,能见缝插针地大量出现在城市中,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活动使用。口袋公园弥补了高密度城区中碎片化城市用地难以利用的不足,利用碎片化空间,为城市与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促进了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1967 年,美国纽约 53 号大街的佩雷公园正式开园,标志着口袋公园的诞生。佩雷公园三面以实体墙面围合,一面朝向街区开放,内部仅布置树阵、瀑布、座椅等简单的景观及设施,虽然只有 390 m2,但其单位面积年平均接待游客量为 128 人,是纽约中央公园单位面积接待游客量的 32倍,足见其受欢迎程度之高 。
随着佩雷公园的成功,美国口袋公园建设逐步向全国推行。这一形式不仅解决了城市中心空心化的问题,同时,也为低收入家庭及白领创造了公共的活动空间,为片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口袋公园作为一个新颖的户外开放空间,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着城市的生存环境,首先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得到蓬勃发展。美国作为口袋公园的发源地,最早将口袋公园建设普及到全国。1963年开始的“服务于纽约的公园”计划,提出在居住区及办公区创造出便捷且生态的休憩场所,以服务于周边市民。1963 年—1967 年间,为解决城市空心化问题,在纽约公园计划的启发下,麦克哈格提出“邻里公共用地”计划,即在费城普通住宅区为低收入人群创造公共的口袋公园,主要利用社区内部闲置场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并增加简易健身器材,优化景观结构。此计划为费城口袋公园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此后,口袋公园开始在美国各地进行实践 。2013 年,美国国家游憩与公园协会(NRPA)发布了《为提供健康活动—口袋公园建设导则》,对口袋公园进行定义并提出了建设导则,从面积、服务半径、具体位置等方面规范口袋公园的建设。西班牙于 1982 年开始实施“城市针灸”计划,从改造城市旧区公共空间入手,在短期内改造与新建了上百个不同类型的广场,重新塑造城市活力并提升城市形象。1989 年—1992 年,巴塞罗那改、扩建了 450个市政公园,人工湖和喷泉的数量增加 268%,极大地改善了老城的城市环境和宜居性。口袋公园打开了封闭的内院,使得社区活力上升,街道空间的活动类型变得更加丰富,城市慢行系统更加完善。英国于 2002 年提出“乡村在门外”行动(countrysidein the doorstep)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并推进口袋公园的建设。2019年,英国住房、社区与地方政府部门(Ministry of Housing, Communitiesand Local Government)提出针对口袋公园的新政策,并重新界定了其尺度。
亚洲国家中,日本于二战后提出在高层建筑下建设口袋公园,以满足居民对活动用地的需求。在 2003年的《新都市计划手册 1:都市设施公园绿地篇》中,对社区口袋公园的标准面积、服务半径及人均绿地面积等进行了定义。随着口袋公园建设在日本的推行,高层附近及桥下的公共空间增多,人们在户外的社交频率变高,高密度城市空间导致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改善。1991 年,岩下肇等在《袖珍公园——一个“憩”与“用”的场所》一文中翻译并引入了袖珍公园的相关定义及理论,这也许是国内最早可查的与口袋公园相关的中文文献 [9]。2007 年,张文英在《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一文中提出了“口袋公园”一词,并简述其在美国的发展及研究进程 。此后,关于口袋公园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特别是近几年,国内更是出现了针对口袋公园的研究热潮,据中国知网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口袋公园”相关文献发表数量达 144 篇。我国口袋公园的建设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探索起步阶段(1991—2010)和快速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目前,北京、福州、上海、广州、杭州等地正在进行口袋公园的系统化建设 。以上海为例,至 2019 年底,已建成口袋公园151 座 。上海结合多种城市微更新项目,以口袋公园为手段,对城市进行改造。例如,四平路街道的“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由四平社区联合同济大学老师、学生对片区内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 (图 1、2);“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由学校和政府组织进行社区规划师的培训,对已有休息场所进行细化设计 (图 3);城市文化创新活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则进行了包括口袋公园、活力街道、设施复合体等场所在内的城市微更新改造;另外,社区通过建设健身苑点和健身步道等,推进运动型口袋公园(即口袋体育公园)建设。克莱尔曾根据地段类型,将口袋公园分为街角落、街区内部和跨街区的口袋公园 ;张浩鹏根据场地基址特点,将口袋公园分为闲置土地再利用型、遗址再利用型、街景利用型及现存公园再利用型等 。根据使用者需求差异,将口袋体育公园分为儿童友好型、中青年运动型、康养休闲型及混合型口袋体育公园等 4 类。儿童群体对阳光、空气及设施有较高要求,因此,场地内可尽量减少种植过于高大的树木,以保证有充足的阳光;在功能布置时,可将儿童游乐区置于场地内部,对大龄及幼龄儿童进行分区,并设置家长休憩区,以便就近监管。在出入口及边界处,尽量以柔性或刚性边界围合功能区,以增强友好性;在设施方面,置入符合儿童尺度及使用习惯的特制游乐设施,如爬坡、爬架、滑梯等;在景观及环境设计方面,则需要注意选用无毒植物,并在运动区设置缓冲性铺地。如位于居民区内部的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儿童乐园(面积 440 m2),其场地四周被住宅楼环绕,是非常典型的社区街角剩余三角形空间,建设后主要服务于附近儿童。公园由入口区、儿童游戏区、亲子生态种植园、家长停留休憩区及垃圾分类科普区构成,其中,儿童游乐区又通过场地和设施高度进行分级,分成幼龄儿童游戏区和大龄儿童游戏区,满足了不同年龄层儿童的活动需求,颇受儿童欢迎(图4 ~ 6)。中青年友好型口袋体育公园对运动量和设施种类有较高要求,可加大运动区占比 ,并设置分级运动区,以满足年轻人的运动需求。在功能布置上,可根据运动类型及适用人群进行分区,并尽量将较大强度运动场地置于场地内部。在出入口处,可布置服务设施,如座椅和饮料机等,吸引行人进入场地;在进行设施布置时,可置入多种类不同强度的运动设施,以服务于不同水平的运动者;在景观设计方面,则需要注意选用遮挡性小的植物,以避免场地内视线受阻。法国卢森堡滑板公园是较典型的青年友好型体育口袋公园(面积2750 m2)。公园呈不规则块状,四周有原始森林环绕,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及游客。园内由滑板区、绿化区及休闲游憩区组成,其中,在滑板区设置了分级设施,供不同水平的滑板爱好者使用(图 7~ 9)。
康养休闲型口袋体育公园主要服务于老人,该群体对运动强度要求较低,更喜欢去公园聊天,以此消磨时光。在选址时,可尽量将这类公园设置于居民区周边,以便于老人到达。功能布置时,可尽量设置符合老人运动及社交习惯的缓和运动区及休憩区。在设施设计方面,可置入休憩设施及低强度运动设施。景观及环境设计方面则需要选用能遮阴的树木,便于老人在此休憩。位于长春市二道区的长春万科蓝山社区街头公园(面积 2000 m2),四周被居民区及办公楼环绕,呈带状分布,建设后主要服务于附近的老人。公园分为互动休闲区及入口广场区,其中,互动休闲区又分为缓和活动区和步行区,内部有若干坐凳及露天阶梯广场,为老人提供社交及休憩空间(图 10~12)。
混合型口袋体育公园具有相对较大的面积,可服务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功能布置时,可置入多种运动功能区,进行动静分区,并设置绿化区作为分隔。出入口及边界的设计宜尽量以铺地、墙体或绿化来围合功能区以防止冲撞;设施布置方面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不同人群运动、休憩及社交的需求;景观设置时,则需要选用高低错落的植物群,以满足不同分区的视线需求。例如位于澳大利亚的 BoxHill公园(面积 3 000 m2),四周高树环绕,呈块状分布,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及度假游客。其最初由街心花园改建,在原有景观基础上,置入了多种运动场地及设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公园分为跑道区、绿化区及运动区等 3 个功能区,其中,运动区内部包含网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及儿童游乐区,可同时满足多人群运动需要;内部的绿化区作为柔性边界分隔了运动区,使两侧活动人群互不干扰(图 13 ~ 15)。
口袋公园呈离散型分布于城市的碎片化地带,配置健身场地和运动设施,大大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笔者通过对多个案例的研究,分别从用地位置及特点、空间尺度及形态、主题与功能内容等方面,对口袋体育公园的设计进行总结(表 1)。
从宏观上来看,口袋体育公园呈斑状散布在城市各处,多处于居民区与街道的边角或碎片化地带,基本可全天候对市民开放,是为市民提供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等多种活动的场所。其空间限定的方式灵活多样,一般分街区内部、街道转角及跨街区等形式。其中,街角口袋公园是与不同道路相互衔接、过渡的空间,具有通过和停留的功能,设计时需注意边界划分,避免行人对园区内活动进行干扰;街区内部口袋公园的出入口比较隐蔽,需要通过设置醒目标志引导居民进入园区;跨街区口袋公园连接不同街区的步行活动,对于人行步道的设置,需要注意跨街区的连接与安全问题(表 2)。
口袋体育公园面积多在 200 ~4 000 m2 [15] 之间,依据地形条件,可有多种用地形态,如矩形、三角形、带形、多边形及自由形等。其中,带形及矩形场地边缘呈规则形,面积常在200~2500 m2 之间,设计时,可根据场地的长宽比置入健身步道或多个功能区,以打造综合性运动场所;三角形、多边形、自由形场地边缘多不规则,面积常在 200~4 000m2之间,可利用景观带处理边界,营造规整的运动场地(图 16)。
3、主题与功能内容
从主题及功能内容上来看,口袋体育公园内部可分为运动区、绿化区和步行区。其中,运动区依据不同运动主题需求,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运动设施,如:适应儿童的益智游戏区、滑板区及小轮车区,适应中青年需求的球类运动区、具有心肺及力量训练设施的活动区,以及服务于老人的棋牌区、器械锻炼区、游廊区等。绿化区和周边步行区多穿插布置于运动区之间进行分隔;同时,置入座椅、路灯等辅助设施,以满足使用者的休憩及社交需要。
在城市微更新建设背景下,口袋体育公园作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及活力的重要载体得到大力建设,已陆续在我国多个省市推行,并逐步深入社区。通过对国内外口袋公园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的归纳,并根据使用者需求,对口袋体育公园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各类型口袋体育公园的发展与设计策略,以期对未来城市微更新与社区建设提供有益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