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育教育 为青少年把牢“体质关”

2021-12-17 10:22


新华社记者实地探访因出台“最严体育校规”引发网络热议的云南大学,观察几节体测课后,他发现:男生1000米多在4分30秒前后撞线(及格:4分32秒);大部分女生的800米成绩也集中在及格线附近。不仅大学生如此,本月,一名初中体育教师拍摄的,学校男生大多无法完成引体向上的短视频登上媒体热搜。



截至2020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调查显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小学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而大学生为30%。我国对青少年体育教育重视已久,但受制于多种因素,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开展现状难尽如人意。在2021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22%的中小学生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时数不达标,初三、高三年级等毕业班的体育课被挤占问题尤为严重。可见,重视体育教育,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刻不容缓。



强化体育教育,需紧随政策步伐。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已明确提出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2019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我们需要有更多云南大学这般的学校,建立严格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此引导、“倒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强化体育教育,需打造运动氛围。地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动场馆构建,为学生提供便利的运动场所;学校通过校内宣传,举办运动会,组织观看体育赛事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体育组织也需要举办更多次、多样、门槛亲民的体育赛事,提高学生参与度。



强化体育教育,需转变家校观念。中小学体育课缺失,究其根本,多受“成绩至上”观念的影响,把学习成绩是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忽略了新时代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化要求,忽视了身体素质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把体育成绩纳入综合成绩,自然容易造成科任老师挤占体育课情况。对于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拥有健康体质,另一方面担心体育锻炼孩子发生任意外伤害,许多体育教师迫于无奈,选择“温柔化”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导致体育课未起到应有的锻炼作用。学校可以将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反馈给家长,在硬件上做好安全防控,降低家长的担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强则体魄健,少年兴则家国兴,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提升青少年体质的最有效途径。科学创新体育课程,因材施教,从强健体格到塑造人格,教育系统应该为祖国的未来把牢“体质关”。